Archive for the ‘Chinese’ Category.
27th June 2006, 08:49 am
自幾個月前,開始讀了舒國治的兩本書以後,一直都有把其中一些作品翻為英文的念頭,但遲遲都沒有實現。
今天開始,希望能每天寫一點點,看看能撐多久。
I started reading two of Shu Guozhi’s travelogues and essays a few months ago, and had the thought of translating some of his essays into English, as an exercise for myself. Now that summer is upon us, I guess it’s time for me try this out.
I’m starting with the first essay in his collection An Ideal Afternoon.
25th June 2006, 03:00 am
從台灣來的丸子在這裡給我留言,問該如何學習外語。她說,除了要有興趣之外,還有什麼技巧嗎?
我覺得,學習語言的技巧固然有,但是這些技巧在書裏寫着的多的是。技巧不是最大的問題。大多數的人都不會麻木地去讀,原因是他們懶,但也因此他們會有系統地去復習。再說,要學這些技巧並不難,技巧學多學少也不大重要。何況很多人雖然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巧,但對學習語言還是感到非常困難。
這些人最大的障礙是心態,而不是技巧。
我以前常常會跟美國的朋友說笑。他們每次提起中文有多難的時候,我就對着說,「中文不難,11億人民的孩子都在學,他們不覺得難啊。」雖然是個笑話,但說的話是實在的。
最近,我跟一位北京人做了朋友。他在大學的時候移民到美國,已來了好十幾年了。閑聊時,他告訴了我他剛來到的經驗和故事,他說:
「我在大學裡的朋友,他們跟我一樣,都十幾二十歲。他們講了十幾年的英文,也上了十幾年的英文課。他們的一生都只在講英文。他們的心智,很理所當然的,也是十幾二十歲。」
「雖然我也是十幾歲,但是我在北京只上了五年的英語教育,英文也不是我的母語。來到美國,我照理也比不上一個比我有多四倍經驗的人。所以那時候的我,要講英文的話,心智也就只有五歲了-話我說錯了也沒關係,因為一個五歲大的小孩也會犯同一個錯誤的。」
有了一個這樣的看法,也像給了自己一張通行證:在說話的時候,與人交往的時候也可以想孩子一樣的大膽。這樣做,就很快能把要學的語言說的很流利了。
我覺得最重要是放膽去講,去寫。錯了的話要記得去把它改掉。這樣重複再重複,就夠了。
但是,放膽去練習了後,要知道自己的錯誤也並不容易。我覺得我自學的日本話就是這樣。雖然我已經到了可以和別人互相溝通的階段,而且遇見日本人時,他們也常會稱讚我,但是我知道我的日文並不是完美的。基於禮貌,他們也不想矯正我的錯誤了。到了這個地步,我知道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多注意別人說的話,希望可以把自己的錯了的盲點改正。
在學習外語的各位,一起努力吧!
25th June 2006, 12:40 am
最近、新しいケータイを買った。昔のやつは一月前からギリギリに動き始まっているから、日本ボーダフォンの白いSharp 703SHをボストンの中華街に買っちゃった。
もしよくそうすれば、ここに毎日のお弁当の写真を張るとか、電車の中の自分の肖像写真も張ったら、これは日本人のブログっぽくならないじゃない?
唯一失望的,就是新的電話不能用來寫中文。雖然螢幕很美,又可以用來上網,寫郵件,但卻沒有英文T9輸入法。
要是我回香港把電話裏的軟件轉回中文版的話,那我就不能在手機上寫日文了。雖然我在這裡也沒有很多日本的朋友,但是我還是想把它留着。
28th May 2006, 07:53 am
目不轉睛
我從小就很愛讀書,自己固然會買想看的書,家裡各種的書刊雜誌也都會看。最不喜歡的,是媽媽那些關於管理學啊,如何自我增值之類的書,一直都覺得看那種書很浪費時間,也從不會去翻翻看。
最近,不知為什麼開始對自我增值的書感了興趣。可能是在找工作的原故,我開始特別注意別人對我的反應。也因為這樣,我買了一本如何與人溝通的書,每天只看一點點。
書裡說,保持肯定的目光是最好的法門。在看這本書之前,我也想過這個問題。我覺得我說話的時候,不常直接看對手的眼睛,這代表我不是一個好的談話對手嗎?談話時目不轉睛地瞪着一個人,真的可行嗎?
斷背的壓力
這一陣子,巴士阿伯的片子在網上大熱。「我有壓力,你有壓力」和「未解決!」成了城中的流行語。再前一陣子,李安的得獎電影也牽起了一股斷背熱,令「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」變成所有人的口頭禪。從電台聽到這些笑話,我也想跟在這裡的朋友分享,但是卻找不到知音。
29th March 2006, 04:32 pm
第二: 城市
最近開始看陳冠中的部落格,喜歡他看他描述中國的各個城市,也對他對中國社會的各種觀察感興趣。他說他最愛的是台北,說它是最有人情味的現代中文城市。我也很喜歡台北,覺得它的文化氣色比香港濃厚,也被它那種淡淡的古風吸引着。
我喜歡他筆下的香港。雖然離開了,我感覺到對香港的感情,他還是放不開。他分析近年香港和上海之間的鬥爭很精彩。這一篇令我察覺到香港的各種改變。現在的香港,我這一代的香港,是個金錢第一的世界大都會,而舊的香港,我爸媽那一代的香港,卻可能已在大眾的記憶裏,無影無蹤的消失了。
有趣的幾篇 :
其他的都值得一看。
25th March 2006, 07:02 am
聖誕前夕,突然發現已有8年放寒假時往返香港/波士頓的習摜,將會在我畢業後停止。這也意味着我再不需要隨着學校的周期來編排我一年的時間。
也因為我快要畢業,我也要去找份工作了。
這5年來,我一直都有一份工作。可是到了現在,是公司的資金問題也好,是我自己厭倦了也好,我也再不能只靠這個了。在畢業前,我該搞清楚我未來要做什麼。
可以繼續下去做現在的工作的話,固然很好。但是,這也是一個機會,去嘗試新的工作。
開始的時候,立刻聯想到的都是那些大的網絡公司。在網上找東西的那兩家,賣書的,拍賣的,也都想過。憑着朋友的各種關係,和我自己已有的工作經驗,很有可能可以去面試,碰一碰運氣。
再想,就是別的大電腦企業。在老字號藍色3個字裡,我也試着非正式的去見了一次。
上月,從朋友拿到某金融資訊公司的獵人頭者的電郵地址。20幾歲到紐約工作是很多人的夢想,可是要搬家,還要離開熟悉的地方,去做一些可能會是非常沉悶的工作,這也有它的壓力。對很多人來說,金錢以經足夠彌補其他的不足,但是我不知道我會怎麼想。無論如何,這是我其中一個感興趣的門路。
最新的發現:一個半學術半非盈利的組職。目標是給貧窮國家的孩子做一個只費一百美金的電腦。雖然我還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請我,但是我覺得工作上的挑戰性會比單單金錢上的收獲更有意思。
21st March 2006, 04:37 am
自從由解放北路得知舒國治的新書出版了,我就迷上了他的文字。在這之前我沒聽過他的名字,但是
這是我一個月前寫的字,但遲遲都沒有把它寫完。一個月過了,這篇文章像時效一樣過期了。初寫的時候的那份急切感也走了。舊的文字在電腦裡雖然不變樣,但味道卻像置於室內太久陳舊發霉的餅乾,漸漸變得無味。


在這一個月,爸爸從香港寄來了舒國治的兩本書。我很快地把它們都看過一遍了。往後還會重看,要細心咀嚼。我最看得起的是他那一份勇氣:在這個年頭,敢用文言般的寫法來寫便條,請朋友替他辦理旅行的事宜,真利害。他的文學收養固然不低,但能交上看得懂這種文筆的人,必定更難。
21st March 2006, 04:09 am
辛辛苦苦的在タニアさん的部落格裡寫了一點東西,就姑且把它放在這裡,留個記念。
我也有聽周杰倫,不是什麼的大Fans,只不過回香港短短幾天,日聽夜聽,到處都在播,最終也聽上癮了。他每張CD都有一兩首會「聽上」的。那幾首往往就是電台播的。
讀了你這篇後,我就去了找我「聽上」的那首曲。竟然找不到。
我想這就可能是,在他所有的專輯裡,我最不喜歡的一張吧。
我跟你一樣,聽音樂聽熟了什麼歌的話,就會不停不停地按repeat
在最新的周杰倫專輯,我最常聽的是「髪如雪」。范文方的歌詞如常地寫得有點離奇,加上周杰倫一貫的唱法,最後總是覺得搞不清楚他們想說什麼,也會同時開始懷疑自己的中文水平。
嗯,就是這樣。
追記:前一陣子聽了孫燕姿的歌。人家雖然都說林夕的歌詞近年多了濫了粗了,但也會有出乎意料的作品。
眼淚成詩裏的幾句寫得有點韻味:
我的淚水 已經變成雨水早已輪回
讓你再回味 字不醉人人自醉
「 輪回」用得好,「字不醉人人自醉」也寫得漂亮。
以前也可能寫過了,現在的流行曲, 歌詞有時候真的是虛無漂渺, 似玄非玄。其中的表表者,我說是梁詠琪的沉迷: 歌我不是不喜歡,只不過,聽多了,也就自然地開始想起歌詞的內容:
我循著我愛的方向走 轉彎嗎 我迷惑
沒有誰的錯 不等誰開口
你美的讓我失去了自我 我離不開你設的牢籠
天空 也笑我 為愛 沉迷沒有用
第一句我懂,到了第二句,到底為何要開口? 要等指路的人嗎?到了後段,離不開的牢籠還可以,但是,為什麼天空也在笑呢?牢籠設在天上嗎?不是一開始就說迷路了嗎?
大概一年前,迷迷糊糊地為這首歌沉迷了整整一個月。一直搞不懂她在唱什麼,但也還是繼續反覆地聽。最後,受不了,開始聽別的了。
一年後,我還在寫同樣的事,念念不忘。
7th January 2006, 09:08 am
香港からボシトンに戻った。家に入ったら1日間に出なかった。
香港の空港に、村上春樹の「ノルウェイの森」中国語訳本を買っちゃった。10年前、中国語で初めて読むときから、一番好きなキャラクターは「小林緑」だった。今もう一度読んでいて、「緑」というキャラクターは中国語の表現と村上のと感じ全然違うと思っていた。日本語出来るになったら、本文と訳文を比較できるになって、とても良かったと思う、ものすごくうれしい。
在東京的時候,想到Head Porter的本店去買個「師奶包」。最後不夠時間也沒去了。在網上看,一直覺得賣的價錢很貴,所以也沒有買下來。剛剛看到了這篇文章,寫道:
正如當年黎堅惠女士在一個甚麼卡的廣告中一句:you are what you wear,我信!
離開東京前的下午,我在新宿還是買了一個包包, 門前的便宜貨。
¥2000左右就有交易。在店裡頭,我跟中年的男店主談了一下。店裡看見了心宜的Head Porter包,價錢一看,是門外的十倍。我問店主,那個的價錢高十倍啊!老先生對我說,那個跟這個,分別大不了多少,門前的足夠了。
聽了他的話,我就買了門前的那一個,走了。
如果上面的話真的是對的話 ,那我又值多少錢呢?
11th December 2005, 09:40 am
下星期我要回到香港去了。這幾個月過得很快,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。
在回港前的那個周末,我會在東京。在那四天裏,我住在新宿的Sunlite Hotel。新宿3丁目。
昨天晚上和日本朋友去吃飯。她問我,在東京打算做什麼?我並沒有好好地回答。看看朋友,逛逛街,到書店找村上春樹的新書以外,其實也沒有特別想做的事。
嗯,我想吃真正的天婦羅,也想到[拉麵二郎](http://www.npr.org/templates/story/story.php?storyId=1604880 “Ramen Jiro”)把整碗拉麵吃完。
為了這一次的旅行,我突然很想買個[新的相機](http://www.dpreview.com/reviews/panasonicfz5 “Lumix FZ5″)。舊的那個還是放在抽屜裡,也都舖滿塵了。新的在電腦螢幕上看起來閃閃發亮。雖然價錢並不貴,但總覺得可能會有點浪費。其實,重要是培養出把相機常常戴着的習慣:相機不戴着不用的話,新的舊的,下場都一樣。旅行時,戴着相機到處拍照當然不難,但是回到平日的生活,就往往會忘記。
看見街上的日本觀光客,每一個好像都拿着[Head Porter](http://www.headporter.org/)的[包包](http://superfuture.com/city/reviews/review.cfm?ID=583)。看着看着,自己也變得想要擁有一個。我和日本朋友抱怨說,為什麼賣得那麼貴呢? 「才不貴呢,我的已用了七年,樣子到現在還沒變,是個非常耐用的包包。」為了七年不變,十年不變的一個包,花一萬円究竟值得嗎?
有時候講日本話,說對了說錯了,自己也不知道。但求聽的人聽懂了就算了。這樣下去雖然很難再有進步,但是要別人把我說錯的每一句都改好也太過分了。雖然有人稱讚過我的日文發音,但是有時候我也能聽得出自己的話裏戴着不純的腔調。這一次到東京去,也可以算是對我的日文能力的一個考驗。